脑梗死

作者:

访问量:1376

发布日期:2013-01-04 18:01:43

    脑梗死是脑病科常见病,现代医学虽有一套治疗方案,本科室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具有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等作用。临床运用中医治疗中风(脑梗死),本科室具有以下特点:
1)辨证与辨病结合
    中医在宏观上进行辨证,应用四诊八纲作出疾病机能状态的辨证分析,而运用辨病,结合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查等,可从组织、细胞、分子及更深层次上了解病理形态的微观变化,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并重。同是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从现代医学看,有脑出血、脑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也有脑肿瘤、脑脓肿引起,其治疗也应各不相同,若仅以活血化瘀通络一法治疗,也不会有好的疗效。所以,在中风的诊疗中,必须重视辨证、辨病,做到四诊合参,宏观与微观并重,辨证与辨病结合。
2)灵活运用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急则治其标”对中风急性期尤具重要意义,如中脏腑闭、脱二证,对于闭证应以开闭祛邪,治标为主,促使患者清醒;若脱证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汗出,肢冷,大小便自遗,脉微欲绝,甚至大量吐血等,应以固脱扶正,治本为主。“缓则治其本”是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此时危及生命的因素已大大降低,故应治本为主,抓住病机应用益气活血,袪痰通络,滋阴潜阳等治法,促使病人康复。
3)扶正与祛邪共施
    中风主要在于患者平素积损正衰,加之情志、饮食、外邪等诱因而发病,表现为虚实夹杂,故治必兼顾扶正与祛邪。中经络之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者,治以祛风通络以祛邪,兼以养血以扶正;气虚血瘀,脉络闭阻者,治以益气以扶正,兼以活血通络;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治以滋补肝肾以扶正,佐以熄风通络以祛邪;痰热上扰,脉络痹阻者,清热豁痰、熄风通络以祛病邪,但同时应健脾扶正以绝生痰之源。中脏腑闭、脱二证,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治疗宜急祛邪;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治宜扶正,用益气回阳、救阴固脱法。恢复期邪气渐退,正气亦显不足,“虚”“瘀”显露,此时也需扶正与祛邪并施,重视补虚与祛瘀。
4)治证与“治脑”兼顾
    中药在中风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临证选用这些所谓“治脑”药物时,并不是不要辨证,若抛弃中医整体辨证的优势,便是“舍已之长”,其疗效必大打折扣。因而,在中风治疗中,应审因论治,因证用药,治证与“治脑”兼顾。
5)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中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瘀血阻于脉络,其临床表现均与血脉瘀阻,气血不畅,筋脉失养有关,故活血化瘀应贯穿于中风治疗的始终。对于缺血性中风,应用活血化瘀是毫无疑问的;对于出血性中风,传统观点认为应避免活血化瘀,以免加重病情。但近年研究表明,对于出血性中风,恰当使用活血化瘀药不仅无弊,而且有利于病情的恢复。王永炎院士认为中风的病理核心为“痰瘀互阻”,因此主张早期标实者以活血化瘀、通俯化痰为要,此治法治疗脑出血、脑梗死均有较好效果。不过活血化瘀需根据病情辨证使用,对出血性中风要谨慎使用。
6)牢记豁痰与利窍
    中脏腑闭证的病机为痰火或痰湿随气血、内风上冲于脑,清窍被蒙,要想控制病情,使病人清醒,必须用豁痰开窍之法,使痰祛窍开,当然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脱证非本法所宜,但若与闭证并见,则配合本法也是切中病机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由于气虚、气滞影响津液输布,滋生痰浊,痰瘀合而为患,不易消散,此时豁痰有利于气血的运行,利窍通络有助于痰浊瘀血的消散,从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