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作者:

访问量:1386

发布日期:2013-01-04 18:04:06

    1955年 Newman发现 Macnab所称的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与脊柱退变有关,并结合其病理变化将这种滑脱命名为退行性脊柱滑脱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女病人是男病人的5-6.2倍。其中最常见的是向前滑脱。其临床症状可有腰痛或臀部痛、大腿痛。一侧或两侧腿痛,间歇性跛行,甚会阴部麻木及小便失禁或滞留。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多发生在更年期后期或绝经期女性,与体内激素失衡有关;工作姿势不当、局部结构异常,如骶骨角过大;椎弓水平化及椎间关节水平化;椎间小关节间隙更近矢状位,下关节突靠拢,下关节突长度短、小关节椎弓根角大亦有关。一般认为,椎间盘退变所致的腰椎失稳和关节突骨关节炎是导致本病的主因。腰椎滑脱后的骨盆、上腰椎的代偿性病理变化有很大意义,Seitsalo强调严重腰椎前凸及腰骶后凸畸形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要超过向前滑移,它们会增加椎间盘及骶髂关节的剪切负荷,加速椎间盘及骶髂关节的退变。Chopin主张对滑脱复位应先纠正矢状面的旋转,其次再纠正前后向的滑移。
    据临床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Spondylosisthesis,DS) 于病变早期症状常突然发生,可很快消失, 表现为典型的不稳定性。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椎间关节呈明显骨关节炎改变,并于滑脱位置塑形,相对稳定于滑脱移位位置,因而DS的手法治疗效果于其病程密切相关。而影像学提示DS患者的腰骶角大小决定了腰骶部抗剪切稳定性和腰椎前倾角度,增大的腰骶角引起滑脱椎体间剪切力增大,而减小腰骶角则降低了腰椎剪切应力。腰椎一旦向前滑脱,将神经根挤压于侧隐窝与椎体间,是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病理环节。由于DS小关节结构性稳定作用较弱,为手法整复提供了可行性。而滑移椎骨一旦向后复位,则神经根得以减压,椎骨周围软组织也消除了高应力状态,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本病属中医的“腰痛”范畴,中医学认为,“筋束骨,骨张筋”,筋骨的功能相互为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骨不能张筋,筋不能束骨,以致筋弛骨错。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目前尚无根本的治疗方法。西医主要采取理疗和对症处理,常用非甾类消炎止痛药,甚或使用手术治疗。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且不能根除此病;而手术治疗创伤大、适应症少,也非满意的治疗方法。中医推拿治疗一度常使用腰椎椎斜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