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

访问量:1383

发布日期:2013-01-04 18:06:1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病毒感染、化学药物等引起自身免疫紊乱,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临床表现以皮肤瘀斑、出血点,多部位出血为主,属中医之“血证”、“紫癜”范畴。目前西医治疗以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等为主要手段,但其治疗的缺陷在于病情复发和长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导致的毒副作用。
    目前中医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存在辨证分型过多,用药不够规范,疗效不能重复,临床难以推广等缺点。我科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和科研总结,针对ITP的中医治疗,制定出辨证分型论治结合辨病治疗的体系,已形成规范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案和路径。制定以血热妄行、气虚不摄、阴虚血热、瘀血内阻四个主证为纲,西医病情分期、分度为目,中西医结合给药的治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临床研究,形成本病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规范共识意见,指导临床,提高治疗水平。
一.开创了“湿”邪致病的理论
    按照中医理论,病因病机学说,本病发病是由于外感热毒、饮食劳欲及情志失调等导致脾肾亏虚,热毒内蕴,络伤血溢。脾不统血,血溢脉外;肾虚火旺,热扰营血,离经妄行;瘀热内阻,使出血加重或反复。总之病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现代医学发展来看,70%的ITP诱因为感染,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目前已明确为本病的致病因素。我科经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湿热亦为致病因素之一,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湿易困脾,脾虚失统,血不循经,行于脉外,导致血证;湿热互结,难以消除,病情缠绵难愈。湿浊中阻,见脘痞、舌苔厚腻之象,故化湿健脾法一箭双雕,体现中医辨证施治之重要。我们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治拟化湿健脾止血,方选香砂六君汤加减。运用“化湿法”治疗,使部分ITP患者疗效明显增加。
二.分四型进行辨证论治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血热妄行、气虚不摄、阴虚血热、瘀血内阻四型进行治疗,同时兼顾其他变证。
三.从病理因素入手,研发专科用药
    本病可由外感、内伤的多种原因引起,病理因素有热、瘀、虚。热分虚、实,实热之邪,过极为火,火为阳邪,能生风动血,迫血妄行;情志不畅或劳欲过度或老年体衰,且火又易耗气伤阴,肝肾阴伤致阴虚火旺;而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阻络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且周而复始。
    我科从“紫癜”的发病机制“虚、瘀、热”入手,气阴两虚为其本,瘀热内蕴为其标,治从益气养阴、凉血化瘀之法,开发了院内制剂“血可宁冲剂”,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89%。并进一步经实验研究证实:能提高血小板计数,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止血作用。且使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针对阴虚血热型“紫癜”,开发了“滋阴凉血合剂”。临床观察对于阴虚血热型ITP有效率为87%,并且无明显副作用。
    对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9/L ,全身出血症状不严重,仅见皮肤、粘膜出血者,使用纯中药治疗,既减少了因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而带来的副作用,又减少了复发率;对于重症患者,则以西医抢救治疗,同时结合辨证加用止血药,继以中药维持治疗。
四.确立以补肾法为主治疗难治性ITP
    我们通过长时间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紫癜”以阴虚血热型为多,而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更表现有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心慌失眠、盗汗乏力、腰酸耳鸣、手抖、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证候,同时也观察到大部分病例在撤减或停用激素时,表现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酸怕冷、关节酸痛、舌暗淡、脉沉细等肾阳虚衰之证候, 故确立以补肾法为主,调和阴阳佐以凉血化瘀止血,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而血小板抗体下降。对于激素治疗无效者或激素依赖者取得较好疗效,同时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我科对于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 ,全身出血症状不严重者,使用单纯中药治疗,既减少了因西医治疗的副作用又降低了复发率;对于重症患者,则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病情稳定后继以中药维持治疗。已形成了中西医诊疗常规。
五.防治结合,降低复发率
    慢性ITP者大多易复发,其诱发因素大多与感受外邪、接触化学物质有关,如何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防止外邪入侵,降低复发率,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我们按照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临床上注意防治结合,特别是治疗后期,注意运用扶正固本,益气养阴、健脾养肺、滋肾养肝、护卫固表等。常用处分玉屏风散、生脉饮、六味地黄丸等。防止外感,降低复发率,稳定病情。
    对于激素治疗无效者或激素依赖型ITP的治疗,我们已研究掌握了运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可能取得突破,同时中医药有助于递减激素,减少疾病复发,减轻西药的副作用。